承担任务出成果
2021年1月,受省自然资源厅、省地矿局委托,省工勘院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全省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培训指导检查任务,为全省83个县(市、区)调查评价项目提供全过程指导、监督及成果质检服务,一年多来扎实有效开展手册编制、技术培训、成果检查、交流指导等工作,顺利保障全盘工作有序运行、圆满收官,获得各界肯定。
精心部署,落实组织保障
接到任务后,省工勘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督促重点实验室迅速成立项目组,编写项目实施方案,拟定质量管理目标及相关工作方法,确立了“事前指导、事中抽查、事后把关”的工作路线。为便于统筹管理,项目组建立了相应管理台账,并做到每1-2月进行一次全省进度摸底,及时更新数据。此外,专门开辟了项目资料专用储存柜,分批分类存放项目相关资料,方便查阅的同时确保资料不遗失、不泄密。
谋划在先,落实技术保障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在工作过程中,项目组始终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为首要目标,以服务各相关单位为初心己任,想在前面、干在实处,为全省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任务筑起坚强战斗堡垒。
在充分消化吸收自然资源部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项目组协同业内专家,制定《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福建省实施说明》及相关补充说明,作为全省该领域首部工作指南,为22家实施单位明确了方针路线及成果目标,统一了思想步调与工作方法。
与此同时,项目组主动作为,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如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西安瑞特森公司等专业技术团队合作,落实野外调查软件更新及维护工作,确保野外调查数据库资料“无障碍出入”;为满足项目需要,项目组主动与省气象服务中心沟通联洽,先后收集68个县(市、区)历史气象资料,为各县市后续开展危险性评价等工作铺路架桥。
“磨刀不误砍柴工”,项目组先后组织技术培训12次,针对技术要求、共性问题、经验做法等实用内容开展集中解答与交流,实现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整体实力快速提升。授课主题经过精心筛选制定,均为项目相关的重点难点热点,包括文件精神解读、设计书编写要求、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及注意事项、ArcGIS软件操作方法、风险评价方法、成果报告编制要点等,引发各单位高度关注,参训人员达数百人次。
为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技术支撑职能,一年多以来,项目组成员每天24小时待命,随时随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为各实施单位提供服务,积极主动了解各工作组现存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指导意见,并督促各环节工作按节点推进。
穿针引线,落实成果保障
根据工作要求,项目组紧密结合福建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及发育机理,深度参与“先期设计-野外调查-成果编制”全过程,系统把关、规范和保障全省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成果质量,做好“穿针引线”的领路人。在设计阶段,项目组主要审查资料收集分析利用、重点区划分、工作方法制定、实物工作量部署、斜坡单元划分等内容是否科学合理;在野外调查阶段,则主要检查实物工作量、实际材料图、地面调查表格、三级质检记录、野外工作总结等完成情况;在成果报告编制阶段,主要审核工作手段及工作量规范性、风险评价和防治区划合理性、成果认识科学性、附图附表完整性等内容。一年多以来,项目组累计出具质量检查卡近200份,切实保障成果质量。
在项目组及各实施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省83个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全部顺利通过成果验收,标志着我省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区域及相应分级分类管控措施的初步确立。随后,项目组进一步梳理了成果资料,形成《工作总结》及《实施心得》,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未来重点、方针路线及政策举措等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工作方法的过程中,项目组还发掘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技术骨干,为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队伍储备了强劲力量。2021年12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来信致谢与表扬项目组唐雪峰、张晨两位同志,亦是对项目组技术实力的侧面肯定。